| 教科快讯 |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教科快讯

2022学校骨干教师评选活动系列报道(二)

发布时间:
2022-03-21 15:29:00
阅读量:
分享:

判“文坛公案”,育精神气韵

——陈昱嘉老师课堂教学展示

2022年3月16日,云南师大附中“新竹工程”领航项目暨第八届学校骨干教师评选活动第二组展示课继续进行。语文教研组陈昱嘉老师执教《<兰亭集序>和<金谷诗序>比较阅读》,探索新教材教学实践的有效开展。

C:\Users\ThinkPad\AppData\Local\Temp\WeChat Files\aee5e4680e03c312c908950a16bc10b.jpg

1、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伊始,陈老师由文人风雅导入,引出晋代两次著名的文人聚会——兰亭集会和金谷集会。而这两次集会也留下了两篇宴集序——《兰亭集序》和《金谷诗序》,从而创设“‘北金谷’‘南兰亭’究竟谁更胜一筹”这一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评判这桩“文坛公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C:\Users\ThinkPad\AppData\Local\Temp\WeChat Files\af4a7221b393a6cb38226123b882a1b.jpg

2、依托学习任务,推进课堂进程

陈老师依托“梳理文本内容”“学习对比阅读”“探究精神气韵”三个学习任务,有条不紊地推进课堂,既引导学生进入阅读而沉浸文本,又引导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来理清内容。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在梳理中把握文章内容,既有文学感知,又有理性归纳。课堂环节紧凑,节奏灵活,张弛有度。

3、聚焦比较阅读,提升核心素养

学生在梳理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便可发现两篇文章的内容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因此具备了比较阅读的可能。陈老师引导学生借助表格寻找两篇文章的对比点,进行比较阅读。在比较阅读中,陈老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究文人雅士的精神气韵,在求异的维度中评判“‘北金谷’‘南兰亭’究竟谁更胜一筹”。这一核心环节深入体现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语文核心素养。

4、立足整体规划,开阔课程视野

陈老师立足教学评一体化的整体规划,明晰教学目标,依据课文选择材料,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合理布置课后作业,以任务导向的意识引导学生,以立德树人的站位培养学生,深化语文课程的内涵,拓宽语文课程的外延,开阔语文课程的视野。

C:\Users\ThinkPad\AppData\Local\Temp\WeChat Files\ad0eba243753e45880f671551a5f27c.jpg

在“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背景下,陈老师的展示课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构建了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堂,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为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实践提供了范例。


撰稿:语文组 吕康瑜


高效课堂提素养,新竹舒枝展风采

——姚珑老师、周歌老师课堂教学展示

云南师大附中“新竹工程”领航项目第八届学校骨干教师评选活动于3月16日上午开展了文科第二组比赛,姚珑老师和周歌老师代表英语组参赛。

姚珑老师的授课内容是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英语必修三Unit2 Morals and Virtues中的Reading and Thinking: Mother of Ten Thousand Babies。在教学设计上姚老师将本节课分成了“读前”、“读中”、“读后”三部分,并针对每个环节设计了丰富的课堂活动。

图片 11

姚老师带领大家一起欣赏The Road Not Taken

一开始,姚老师用美国著名诗人Robert Frost的经典诗篇The Road Not Taken导入,创设情景,提问学生如果是你,将会选择哪一条路?走人多的路,还是人迹罕至的路?创造悬念,引出主题choices,启发学生思考不同选择及其可能带来的不同结果。

“读前”活动部分,姚老师引导学生根据标题、插图预测课文内容。“读中”活动由略读skimming和细读careful reading组成。略读时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主旨大意Lin’s life experience,从而承接至文本体裁biography(个人小传)和其写作顺序time order;然后将文章分为三部分,概括每一部分的段落大意,以便后续细读。细读第一段,分析首段功能为引出话题后,再追问引用林巧稚的话的作用,顺势归纳biography的写作特点有life experience, time order, and quote。

图片 12

姚老师正在授课

细读2-6段,以林巧稚的生平时间线为主要线索进行梳理并生成板书,突出其五次人生困难选择:“结婚Vs读书”、“留美Vs回国”、“救人Vs避难”、“从政Vs专注医学”、“别人Vs自己”。而林巧稚面对这五次人生大选,分别选择了读书、回国、救人、专注医学和别人。其中,在回国与否的问题上,姚老师还引导学生思考了假若自己是林巧稚,自己会做何选择。学生有的选择了回国,与林一样,报效自己的国家;有的则选择了留美,想要学习先进科技后再回国。在学生表达完自己的选择及原因后,姚老师进行了肯定及升华:选择不论对错,只要能够承担选择带来的结果,做到问心无愧不后悔便是最好。姚老师一边梳理时间线,一边引导学生总结林巧稚每次在做困难选择时所体现的人物精神,生成右边板书的两个部分quality(品质)和hard choices(艰难选择);以及作者在文中运用的描述选择的句型,为学生在后期自我表达做语言铺垫。在“读后”活动中,姚老师安排了三个活动。首先引导学生根据已经疏理出的林巧稚的经历和品质总结其人生准则:life first and others first,即生命优先和他人优先。其次,以林终身未婚为出发点,深度思考作为和平时代的一个普通人,我们是否必须像林一样,只有做出如此巨大的牺牲才能做出自己的贡献?此时顺势延展到最后一个活动,即假设你是一名报考医学院的考生,在赶考的路上遇到需要帮助的病人,面对救与不救的道德两难选择,启发学生思考不同选择及其不同的结果。学生亦持有两派观点:选择救,因为生命至上;选择先不救,以考试为重,为病人寻求其他人的帮助。学生讨论回答完后,姚老师引用单元开篇的引言进行总结升华“The best portion of a good man’s life is his little, nameless, unremembered acts of kindness and of love.”

图片 4

学生踊跃回答问题

在课程最后的总结部分,姚老师运用生成的完整板书(biography及其特征, good quality 和 hard choices)回顾整堂课的所学所思,并以Robert Frost诗篇的后半部分进行升华,回应开头悬念,呼应文章及单元主题。

周歌老师的授课内容是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二Unit3 Food and Culture第四课时Reading for Writing: Healthy Eating。在教学设计上周老师同样将本节课分成了“读前”、“读中”、“读后”三部分,也针对每个环节设计了丰富的课堂活动。

图片 5

周歌老师正在授课

导入环节周老师以社会时事北京冬奥为切入点,热点人物谷爱凌爱吃韭菜盒子巧妙引入到本课主题:食物与文化。热身环节顺着谷爱凌的最爱为韭菜盒子,做了一个头脑风暴活动,问学生最爱的食物是什么,一边开火车,一边在黑板左侧生成板书。然后用问题“Do you think these food healthy?”切入文章阅读。

图片 6

周歌老师引导学生头脑风暴

“读前”活动以选择题的形式回顾文章的各种体裁(记叙、描写、说明和议论)及其特征,引导学生略读后判断本文文本体裁为议论文,并带领学生回顾议论文结构特征:提出主论点,次论点支撑主论点,细节支撑次论点,最后总结回应中心论点即主论点。“读中”活动由三个环节组成,环环相扣,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环节一:通过读文章总结文章大意,让学生对文章有整体的把握。环节二:呈现出文章的四个分论点,引导学生找出其支撑细节。环节三:完成了段落与大意的匹配。至此,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结构和文体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和把握。“读后”活动即写作活动,周老师再次结合时事,以昆明的COP15大会创设情景,要求学生根据阅读所学知识并结合场景,为外宾设计一份健康菜单。在正式制作菜单前,周老师作了两个铺垫:一是观看冬奥会奥运村里外国运动员记录的美食视频,以便学生对制作菜单有所借鉴;二是带领学生一起学习一些常见及著名的国内外美食的图片及名称。然后,周老师为学生提供已经准备好的精美教具:可粘贴的菜肴图片及彩色卡纸,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健康菜单。经过热烈的讨论后,周老师一共请了三个小组的代表分享自己的菜单及制作原因。三个小组各有特色:第一组将菜品以wave(波纹)的样子进行排版,想要突出中国文化;第二组则紧扣文章主题,注重菜品的营养搭配,vitamin, protein, staple ,etc.;第三组则着眼于世界,考虑中外饮食习惯差异,设计了中西结合的混合菜单。周老师在学生分享时做了非常及时的点评和总结,并将各个特点用单词或短语凝练生成右板书。

图片 7

学生展示菜单

最后,周老师带领学生做了简洁的总结:议论文的要素、健康饮食的特点和英文菜单的设计方法。

当天下午,来自云南师范大学的侯云洁博士对两位老师的课堂进行了精彩点评,她认为:两位老师的课堂都精彩纷呈,但又各有千秋。姚珑老师的阅读课设计体现了新课标的阅读教学理念,落实了语篇分析和主题意义探究;渗透了思维品质培养,体现了核心素养中高阶思维的培养;着重突出了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且姚老师的板书设计异常精美,左右两条小路分别承载着两部分板书,与主题遥相呼应,体现出其娴熟的教学技能。而周歌老师的写作课则体现出新的读写教学理念,即过程性写作,reading for writing(以读促写)。她成功地引入社会热点问题,体现核心素养,例如通过冬奥会的大国形象激发文化自信,从中西饮食看中西文化等。另外,周老师还做到了教、学、评一体化,对学生的产出及时给予有效评价并生成板书。

两位老师的精彩课堂不仅体现了我校青年教师的精神风貌和专业水准,更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在一节节的课堂实操中学习磨炼出的娴熟教学技能和敢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品质。


撰稿:英语组 谷佳颖


排球——正面双手垫球

——赵新成老师课堂教学展示

3月16日上午,体育组的赵新成老师,在排球场给高一14班的男生上了一节别开生面的排球课——垫球。

在动感十足的准备活动之后,赵老师通过图片示范——同学探究——老师纠正——领悟要点——内化掌握等环节,带领学生逐渐掌握排球的垫球技巧。最后,赵老师精心设计了拉伸恢复环节,让学生体会到排球的团队精神,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C:\Users\lenovo\Desktop\2022骨干教师\暂时\nEO_IMG_IMG_4687.jpg

C:\Users\lenovo\Desktop\2022骨干教师\暂时\nEO_IMG_IMG_4688.jpg

C:\Users\lenovo\Desktop\2022骨干教师\暂时\nEO_IMG_IMG_4689.jpg

C:\Users\lenovo\Desktop\2022骨干教师\暂时\nEO_IMG_IMG_4693.jpg

C:\Users\lenovo\Desktop\2022骨干教师\暂时\nEO_IMG_IMG_4696.jpg

C:\Users\lenovo\Desktop\2022骨干教师\暂时\nEO_IMG_IMG_4694.jpg

C:\Users\lenovo\Desktop\2022骨干教师\暂时\nEO_IMG_IMG_4706.jpg


教之有道 行之更远

——李波老师课堂教学展示

能手课堂现风采,躬身耕耘展芳华。2022年3月17日,物理教研组李波老师带来一堂思路清晰,表达生动,内容详实的公开课,此次执教内容是《单摆》。

李波老师用一个演示实验开启了课堂,学生通过这个实验能直观看出单摆运动的往复性,同时也能观察到单摆运动的摆动在衰减,李波老师借助这个发现,引导学生指出:为了研究这种运动,我们应该建立一个不发生衰减的理想化模型,即单摆。这是一个基于经验事实构建物理模型的抽象概括过程。

图片 34

简谐运动的分析方法主要有运动学和动力学两种。在之前简谐运动的分析中主要使用了运动学方法,李波老师指出本节课研究单摆运动主要采用动力学方法,通过单摆的平衡位置在哪、单摆的回复力如何、如何寻找单摆的位移三个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已知内容,找出单摆的回复力与单摆的位移,进而引导学生通过两级近似,得到在小角度摆动的情况下,单摆的回复力与单摆的位移成正比的结论。在这个过程李波老师目标定位明确,引导学生基于证据得出结论。

图片 35

在探究单摆周期与哪些因素有关、单摆周期与摆长的关系时,李波老师采用了先定性再定量的方法,并在定量实验中,采用数据传感器采集在常规实验中较难测量的周期。此后,李波老师还根据惠更斯提出的周期-摆长公式计算出来与某一摆长对应的周期,结果与实验数据高度吻合,学生惊叹。

李波老师的课堂体现了新课程所提倡的注重师生互动,把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注重实验与实验数据,体现了物理的学科特性;从模型建构到逻辑论证更体现了李老师所上课程的完整逻辑。其中利用传感器,合理地将信息技术引入物理课堂教学,使得课堂精彩纷呈。

图片 36

撰稿:物理组 符欣


三棱锥的外接球

——张启红老师课堂教学展示


2022年3月17日上午,张启红老师带领着高三

理(3)班的同学在信心中心六楼为我们带了一节精彩的公开课——三棱锥的外接球。

这是一节高三的复习课,对于几何体外接球的考察,在高考中还是多次出现。张启红老师首先带领着同学们对球心的性质进行了简单的复习。重点讲解了如何确定球心:球心是在过三角形外心且垂直于三角形所在平面的直线上。

1

2

接着,张老师给同学们了一道例题:如图,三棱锥P-ABC中,PA⊥平面ABC,AC⊥BC,且PA=AC=BC=2,求P-ABC的外接球半径。第一组小组同学迅速反应,通过补形法,可以把三棱锥补成长方体,因此长方体的外接球就可以三棱锥的外接球。张老师对这种方法给予了肯定,并对补形法进行了讲解,同学们受益匪浅。


接着,张老师让同学们分小组自行改变题目条件,求三棱锥外接球的体积。任务给出,各小组同学相互交流讨论,十分钟后,四个小组同学分别派出代表,展示了他们不同的想法。

图片 21

图片 19

图片 18

             第一组                                     第二组

图片 23

           第三组                                      第四组


其中第三组同学把题目改编之后,按照张

老师所讲授的方法,先找到了底面外接圆的圆心,

然后过外接圆圆心作了底面的垂线,在垂线上随意

设了球心,构造了两个直角三角形,通过两个勾股

定理,列出两个方程,联立求解,即可得出三棱锥

外接球的半径。该组同学讲完以后,同学们给出了热

烈的掌声。


在经过四组同学的分享之后,张老师对三棱锥找外接球球心求半径的方法进行了总结:1、可以利用几何法直接找球心求半径(图一);2、通过补形法直接求出外接球半径(图二);3、通过列方程找球心(图三)。

1

图一

2

图二

3

图三

整节课采用“一题一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进行了深度学习,通过自己改变题目条件,去感受球的性质,从而掌握三棱锥外接球的本质。整个教学过程,一题多解,多题归一,一题多变,变式教学,让学生在“变”中学习知识,感受数学的美。


撰稿:数学组 张赛


观乎学习 以察高效

——李帅宇老师课堂教学展示

春光无限好,奋进正当时,2022年3月17日,物理教研组李帅宇老师执教《简谐运动》。简谐运动是最基本、最简洁的机械振动,任何复杂的振动都可视为若干个简谐运动的合成。而振动和波动的基本规律又是声学、地震学、电工学、电子学、光学等的基础。

图片 1054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李老师从四幅既结合生活实际又能体现机械振动特点的图片引入课题,让学生能准确地归纳出这种运动的特点,并得出机械振动的定义。同时注重课程与物理的联系,通过学生举例的方式 ,使学生认识到:机械振动是生活中常见的运动。

图片 1055

李老师在教学中注重过程分析,注重对学生的层层引导。李帅宇老师设置了关键有效的引导问题,让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完成了简谐运动规律探究的全过程:首先通过物体受力、速度、速度变化等“旧知识”,引导学生分析简谐运动的运动特点;其次让学生猜想画出简谐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并引导学生说明这样猜想的原因,培养学生准确利用物理语言描述物理问题的能力;再次从录制的弹簧振子运动的视频中,得到实验数据,利用excel软件处理得出图像;最后和学生一起论证出图像符合正弦函数图像特点。在这个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李老师对理想化方法建构模型的过程进行了展示,重视新课程理念提出的“科学论证”在教学中的应用,创新了日常获得运动图像及处理数据的方法,并且对学生来说该方法具有可重复性。

图片 1057

 

图片 1056

李老师在课堂尾声的课堂小结,思路清晰,联系授课内容,帮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同时还提出了“你学会研究物体振动的方法了吗?”的总结性问题,突出了新课程核心素养中科学探究的现实意义。

本次《简谐运动》的授课,是李老师在从传统课堂到新课程课堂的转型研究中做的一次有益的尝试。


撰稿:物理组 符欣


神奇的心理暗示

——马钊老师课堂教学展示

心理暗示是指个体接受自己、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等影响,实现自我体会的过程,是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心理现象。伴随自我意识的发展,高中生强烈关注自己的个性成长,为缩小“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距,不断“自省、外观、实践、修正”,与他人、环境、社会相互影响,无时无刻不在接收暗示。了解心理暗示产生的方式和原理,有利于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合理利用积极暗示,避免消极暗示,促进个体发展。

3月17日,心理组马钊老师在展示课《神奇的心理暗示》上,带领高一4班同学进行了一场心灵奇旅。

8bd6d25b6279eb6ba7e1d3969a0659e

一、导入,游戏体验、趣味无穷

导入阶段,马钊老师通过ppt和指示语,引导学生通过口算简单加法、默念数字等进入专注状态,随后,语言提示学生在心中默想“一个数字、一个颜色、一种工具”等,并呈现答案,同学们都惊呼,心里想的和答案呈现的完全一样。事实上,所有的答案都与之前的铺垫和暗示有关。学生们参与游戏,通过沉浸体验,直观感受暗示的产生。

游戏过后,课堂氛围热烈,学生的好奇心及探究欲被激发,马钊老师又展示了小品《卖拐》片段,让学生在体验暗示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暗示对实际生活的影响。

7885c51b443e71fd61fffdd6f21bd24

二、概念厘清

马钊老师结合案例及理论,向学生介绍并厘清本堂活动课的几个重点概念“什么是心理暗示”、“心理暗示的种类”、“心理暗示的作用”。帮助学生科学了解心理暗示的发生机制,解除对心理暗示的认知误区。

5c6ae2a00574902df411f9c7bfca855

三、需求链接

学生分组讨论“亲身经历或观察到的暗示现象”,并由代表举例分享,马钊老师在学生分享时,进行及时回应和引导,帮助学生在已经了解暗示的定义、分类、作用机制的基础上,代入生活经验,对被暗示经历进行回顾分析,体验并认可心理暗示的作用,讨论并体验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的不同。

分组讨论及分享,引发学生同情,实现同伴教育,激发学生需求和本课内容的链接。


四、目标聚焦及铺垫

马钊老师结合经典案例及学生讨论成果,进一步深入解析“积极心理暗示”、“消极心理暗示”的发生机制及对个体的影响作用。并与学生分享了“积极暗示”的小技巧,包括“语言暗示、行动塑造”等。并通过课后任务布置,为暗示主题的第二课时做铺垫。

c7f84cfeb26c7ddea5f986d139b4ee8

本堂课作为心理暗示课程的第一节,马钊老师在课时内将心理暗示的概念和基本类型、基本作用进行初步介绍,并引领学生初步思考并尝试对于积极暗示的应用,虽然因为课程时长的原因,无法看到第二课中操作性强、可迁移的、个性化方法的探索过程,但厘清概念、激发好奇、提升动力,已达成了本课目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学生的快乐与健康提供源源不断的心理动动力,也正是心理健康课所不断追求的。


撰稿:心理教研组 赵航


组稿:教科室

审核:校办

编辑推送:信息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