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学校骨干教师评选活动系列报道(一)
- 发布时间:
- 2022-03-15 08:20:00
- 阅读量:
-
- 分享:
2022年3月9日,在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学校“新竹工程”领航项目•骨干教师评选活动在信息中心六楼录播室拉开序幕。在本次活动中,来自不同学科的16位老师将轮番上阵,展示师大附中骨干教师的风采。
订立诚信合同,培育法治精神
——杨禾老师课堂教学展示
2022年3月9日下午,第一节课在学校信息中心6楼录播室开讲,来自高二政治备课组的杨禾老师带来一堂有情境、有活动、有思想的公开课,此次执教内容是《订立合同学问大》。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以活动型课程展开教学,做到“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化”,从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学生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
杨禾老师充分运用了活动型课程的理念,“情境、活动、知识”三条主线导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杨老师以即将到来的艺术节话剧演出服装准备为切入点创设情境,通过“寻找卖家-双方沟通-拟制合同-下单购买”四个情境的设置,让学生经历“分析、思考-阅读、修改-案情分析”三个活动,理解掌握“合同的种类、含义、形式;合同的内容及订立;合同的效力”,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精神和法治意识,从而突破课程重难点、达成课程目标。
真实情境进课堂,主体地位更凸显。杨老师从学生日常生活着手,选取真实发生的艺术节话剧服装准备情境,以学生为主体,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一方面,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情境,推进顺利;另一方面,课本与现实交汇,通过讨论与思考,帮助学生很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
一体设计有连贯,趣味思考都兼顾。课程以服装购买合同订立为活动主线,杨老师引导学生分析与思考交易双方反复沟通的过程,理解合同的含义、形式与步骤;引导学生对“购买合同初稿”进行阅读与修改,进一步明确合同的内容和订立过程中体现的原则;最后通过对“阴阳合同”案例的分析,明晰合同的效力问题,同时进行价值观的引导与升华,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与法治意识。
层层推进知识线,核心素养落心中。整堂课程涉及的知识逻辑性强,从要约到承诺,从合同的订立到合同的效力,最终落脚在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杨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逻辑性,引导学生在知识层面层层推进,前后连贯,避免了思维和逻辑上的断层。
杨禾老师以情境入课堂,以课堂入生活,本次课程通过情景设置、活动开展和任务探究,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同时更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知识入手,到核心素养落地,一堂法治课程,让学生真正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并切身感受到建设法治社会的意义,真正做到了对学生法治精神的培育。
撰稿:政治组 孙越
回溯春城百年变迁,学习城镇化发展之路
——陈余萍老师课堂教学展示
云南省高中地理新教材投入使用一年以来,新教材的研究分析和使用一直都是一线地理教师比较关心的内容。为了优化课堂教学,构建高效课堂,将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2022年3月9日,云南师大附中开展了“新竹工程”·领航项目骨干教师评选活动。地理教研组的陈余萍老师围绕鲁教版新教材必修二中的“城镇化”开展课堂展示。
一、创设真实问题情境,搭建有效学习过程
陈余萍老师结合乡土地理资源,以昆明市的城市发展过程作为案例研究城镇化的内涵、表现、动力机制,在课堂一开始就展示了从民国到现今昆明市城区范围的对比变化,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一方面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了解认识自己家乡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结合新课改的要求,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促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
二、依托问题导链,培养核心素养
围绕昆明市的城镇化,陈余萍老师设计了一系列问题链进行导学活动。通过导学案提供昆明市城镇化不同年份的对比数据,包括城镇面积、人口数量、产业结构、交通建设状况等丰富翔实的图文材料,要求学生通过材料内容,对比分析、总结归纳并回答问题。在这一过程中锻炼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总结归纳的能力,帮助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针对乡土地理资源开展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三、优质课堂生成,打造高效课堂
新教材的使用中非常重视课堂的生成过程,要求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教学方式不能停留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模式中,教学主体需要转变,应当关注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扩大学生的课堂学习参加面。陈余萍老师设计了三个活动探究主题,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思考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解决措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树立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地理观。
“新竹工程”·领航项目以“传承、创新、发展”为核心内涵,为教师的发展搭建了平台,培养骨干教师,支撑附中不断发展,也为青年教师树立榜样,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帮助青年教师不断成长。每一位教师都在本次课堂展示学习中收获满满,深耕课堂、研究教学,我们在路上。
撰稿:地理组 赵兴爽
星河长明,教无止境
——李蕊伶老师课堂教学展示
风回校园,竹攀高节,春光明媚,满庭芳泽。2022年3月9日,云南师大附中“新竹工程”领航项目暨第八届学校骨干教师评选活动如期开展。语文教研组李蕊伶老师执教《桂枝香·金陵怀古》。本节课颇具亮点,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循循善诱,展现了丰厚的知识储备和扎实的教学能力。
一、环节明,逻辑清
李老师以“知识回顾,温故知新”、“吟咏诗韵,初读感受”、“联想想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情景共赏”、“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涵泳咀嚼,韵味悠长”、“拓展延伸,比较阅读”六个环节贯穿课堂,引领学生理解诗歌意象的特点,概括意境的特点,把握古代诗歌阅读中景与情的内在关系,理解诗词中的典故,从而掌握登高怀古类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
二、理念新,素养升
在“联想想象,置身诗境”这一环节中,李老师着力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李老师引导学生结合预习成果,围绕“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等写景诗句选取最贴合诗句的插图,在诗情画意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核心素养。学生通过作画、赏诗、思考情景关系得到审美体验,提升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核心素养。
三、互动活,思考深
李老师在课堂呈现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度,善于倾听学生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善于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思考词作的内在思想和文化蕴涵。在“缘景明情,情景共赏”环节中,李老师以“词人由眼前之景想到了什么?为何词人笔下的景物会呈现出这样的特点呢?”这一提问激发学生思考,适时补充写作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深切感受到王安石作为一名政治家所具有的深切家国情怀。李老师既关注了知识技能的外显功能,更重视了课程的隐性价值,着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核心素养。
四、语言美,感染强
李老师用优美的语言引领学生进入诗词的王国,注重借助诵读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诗情,以丰富的情感感染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目光投向社会、国家,不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而要做敢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时代弄潮儿,胸怀四海,心忧天下。本节课重视加强语文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充分发挥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教学无止境,躬行以致远。李老师的课堂为我们探讨“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背景下的高效课堂建设策略提供了范例。附中语文组将继续钻研,铸魂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语文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应有的功能。
撰稿:语文组 吕康瑜
工业先声跃时代,社会巨变风云涌
——赵晶老师课堂教学展示
18世纪中后期,一种改变人类历史的生产方式在英国诞生,喧嚣声中“日不落帝国”震撼世界,工业先声至今回响。3月9日下午,在云南师大附中历史组赵晶老师的带领下,高一(17)班的同学们一起学习了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赵晶老师在授课
一、精心建构,落实课标
赵晶老师认真准备、精心打磨,在历史教研组的配合指导下不断进行教学设计优化。此次授课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 2020年修订)》为依据,整合教材内容,注重“师生互动教学”,以课堂为依托,利用多种史料丰富课堂教学,提炼为“文明盎然生机”“英国抢占先机”“契机与危机”三个部分,分别讲述工业革命的进程、背景及影响。在教学过程中,赵晶老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师生互动问答、创设情境、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落实。
学生回答问题
二、自主探究,求问历史
表格是一种可视化交流模式,也是一种整理数据的手段,对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有着重要作用。赵晶老师就“工业革命的进程”进行教学时,使用了关于两次工业革命主要成就的表格。赵晶老师先让学生自主填补表格空白处,再向学生提问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之处,引导学生从表格中提取出两次工业革命“发明者身份不同”“领域不同”“发源地不同”等信息,并就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何发生在英国再次发问,从而带领学生进一步探究工业革命的背景。这一表格的运用使学生在具体时空条件下自主思考和解释表格信息,从而培养了学生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两次工业革命主要成就
三、时空再现,走进历史
赵晶老师在此次授课中还充分运用历史图片创设时空场景,并引导学生对图片进行仔细观察和深入分析。比如使用法国画家马奈的绘画作品《咖啡馆的一角》(1879年),引导学生说明工业革命后社会发生的变化。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中人物的衣着打扮,可知咖啡馆既有富人阶层(资本家),也有平民阶层(工人)。而咖啡馆曾是社会精英的专属,工人出现在此地反映了工业革命后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休闲娱乐活动增多。咖啡馆为形形色色的人提供了聚集的场所,人们在此谈论政治、发表言论、交流学术,进行思维的碰撞,从而形成独特的咖啡馆文化,推动社会思想的解放和政治的民主化。
马奈(法)《咖啡馆的一角》(1879)
四、总结
赵晶老师在整节课中紧扣课标要求和教科书内容,通过丰富的图文史料拓宽学生视野,使课堂精彩纷呈、生动有趣。学生们在40分钟里既感受了飞速运转的机器带来的社会变革和繁华下的黑暗,又展望了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应何去何从?
板书设计
历史远去,余音回响。这堂“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展现了文明的转折和时代的奋进,也激发着历史组对新一轮课改进行深入思考。历史组将会持续研究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要求与趋势,在“转折”中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丰富历史教学。
撰稿:历史组 矣泽希
杨辉三角的性质与应用
——周文颖老师课堂教学展示
2022年3月10日下午,周文颖老师带领着高二理(10)班的同学在信息中心六楼为我们带来了一节精彩的公开课——杨辉三角的性质与应用。
课堂开始,宋思燃同学为我们讲解了杨辉三角的沿革与启示,他首先为大家介绍了古代数学史上著述丰富的数学家——杨辉,他在《详解九章算法》一书中指出了杨辉三角,而他的这种发现要比欧洲早500年左右,由此可见我国古代数学的成就是非常值得我们自豪的,说完就引起同学们阵阵掌声。
接着,周文颖老师对杨辉三角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在介绍中,同学们就已经感受到它的无穷魅力,通过简单的图形外观,就可以直观感受它的对称美。在美的背后,也蕴含着很多很多的数学知识。在周文颖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分小组对杨辉三角的性质进行了合作探究。
第一组同学在讨论以后,为大家介绍了杨辉三角的一些性质:
第二组同学在讨论以后,为大家介绍了:
该组同学讲述完后,同学们都为之惊叹,教室再次响起了阵阵掌声。
最后周文颖老师对杨辉三角的性质做了总结和简单的讲解,整节课以学生为中心,从数学史引出主讲内容,通过介绍杨辉三角的对称美来向学生抛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学习了杨辉三角的性质。整课堂中,多处以史点缀,浸润数学文化,在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同时,还重视了对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撰稿:数学组 张赛
数据编码
——赵庆元老师课堂教学展示
赵庆元老师的课题是《数据编码》,这是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必修一《数据与计算》中的一个重点难点内容。赵老师先设计了一个“你比我猜”的游戏,让学生通过肢体语言描述一种事物并试图让搭档猜出,这个导入诣在通过实际生活的交流需求引出编码的意义是通讯和交流。游戏并不仅仅止步于热闹的场面,赵老师提高了游戏难度,在事物上增加了颜色属性,“比划”和“猜”的难度增加了,学生体会到了现实世界的信息复杂多样,信息编码的需求自然而然产生。学生分享他们经验,通过与搭档约定用不同的手势标识颜色和事物,有了编码的雏形,尤其是有学生设计了手指伸直和弯曲的不同意义,可以引申为二进制的雏形,学生活动得到很好的效果。
接着,赵老师分别带领学生了解了文本和图像在计算机内存储和传输所使用的编码,从ASCII编码引发学生思考汉字编码,从汉字内码延伸到用于显示的字形码,进而引出图像的编码,过渡自然流畅。从黑白2色图逐渐增加颜色,反向分析量化位数的作用,将这个难点突破,最后带领学生总结出位图图像的文件大小的计算方法。
这是一节理论性较强的课,知识容量大,处理难度大,但通过赵老师的处理,循序渐进,环环相扣,逻辑清晰,体现了新课程引领学生体验数字化世界、理解数字化过程的学习目标。
撰稿:信息技术组 李莹莹
系统的分析
——李晓斌老师课堂教学展示
明媚的春日下午,李晓斌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堂不一样的理科课堂——《系统的分析》,结合“泛亚铁路投资建设的实用性和重要意义”这一实践案例让我们学会了如何运用系统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提到通用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包含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创新设计、图样表达和物化能力。系统思想是工程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核心素养在通用技术学科中的具体表现,把系统分析的特征和方法准确表达并加深内化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系统分析的特征是:内外部条件结合、局部与整体结合、当前目标与长远目标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李晓斌老师首先通过案例“巴黎迪士尼乐园”(未经过系统分析做出了失败决策案例)引入系统分析的重要性,再通过“泛亚铁路建设”实例引导学生如何用系统思想来分析问题,并得出科学决策,最后通过课堂实践“寻找昆明——威海最佳出行方案”让学生用系统思想小试牛刀。
虽然系统思想的形成是日积月累的过程,但通过短短的40分钟课堂可以帮助学生树立遇到问题使用系统分析思想的意识,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教育者的初心,也是李老师选题的初衷和最终目的。
撰稿:通用技术组 屈奕洋
探物性,穷义理
——曾国林老师课堂教学展示
2022年3月10日下午第四节课,化学组曾国林老师在录播室上了学校骨干教师评选展示课《硝酸》,化学组教师参与听课观摩,各教研专家莅临指导。
课堂伊始,曾老师以硝酸泄露和处理的新闻事件创设问题,引发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课堂中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了浓稀硝酸和铜的反应,现象鲜明,引人入胜。教师深入学生小组与学生进行充分有效的沟通和及时的指导,最大程度的把课堂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去实验、去思考、去发现、去分析,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激发,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课堂教学环节设计严密,阶梯式的发问不断让问题的本质浮现出来,深入的剖析了物质反应的内在原理,学生经历螺旋式上升的学科思维训练,再俯看点滴知识时,就能达到“漫江碧透,鱼翔浅底”的效果,落实了化学学科“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最后,曾老师通过介绍硝酸的保存和用途渗透了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借助“玻尔巧藏诺贝尔金质奖章”的故事有意识地向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教书与育人并驾齐驱。
通过本节课硝酸的性质探究,曾老师把硝酸的性质深入浅出的讲解出来,突出了研究物质性质时有序的思维线索和结构化的知识体系相辅相承的特点,还总结了探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思路,注重从学科知识到学科思维的提炼,最终为学生形成学科观念奠定基础,体现了化学课程为培养学生形成未来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正确价值观念所发挥的作用!
课堂提问,师生互动
曾国林老师与学生深入讨论
学生分组实验探究
撰稿:化学组 张癸淇
组稿:教科室
审核:校办
推送: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