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附中协作体第三十届年会课例及参会分享 | 学科教研 |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学科教研

生物教研| 附中协作体第三十届年会课例及参会分享

发布时间:
2023-11-20 15:33:43
阅读量:
分享:

2023年11月9日,云师大附中高一生物备课组全体教师在董坤老师的组织下,协同多所帮扶学校生物组教师一同参加了主题为“附中协作体第三十届年会课例及参会分享”的活动,此次活动由杨志熊老师主讲。

第一部分是课例展示与评析。

图片 3

本次课例以科学史及真实科研成果、诺贝尔奖等串起课程结构线,共设计如下六个教学环节:①观察扩散现象,认识自由扩散的特点。通过归纳分析总结小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建构自由扩散的概念,体会结构与功能观。②探究水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由若水分子自由扩散进出细胞产生的矛盾出发,通过展示真实的实验数据和实验背景,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理解通道蛋白的功能,认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③认识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通过钾离子进出细胞的实例分析,理解通道蛋白的结构与功能,了解通道蛋白的选择性,初步建构协助扩散概念。④ 认识葡萄糖进出细胞的方式。通过葡萄糖分子进出细胞的实例分子,理解载体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并归纳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的不同点,初步建构协助扩散概念。⑤归纳总结,建构概念 。建构协助扩散和被动运输的概念。⑥物质运输方式研究和转运蛋白结构研究的重要社会意义。认可物质跨膜运输研究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与民族自豪感。

图片 2

杨志熊老师从“深度学习视域下的支架式教学”的视角出发对本节课例进行了交流与分享。支架式教学由“创设情境—搭建支架—引导探究—小组合作—多元评价”5部分组成。教师搭建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教学支架,创设贯穿始终的问题情境。在任务和问题的驱动下,学生进行任务分析、知识建构,发展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以往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在生物学课堂上被动接受大量知识,但并未发展对知识的建构能力,导致难以灵活运用知识,所学知识表现为惰性知识。因此,教师应该促成学习者从知识的“广度”转向“深度”,从学习的“浅层”走向“深层”,建构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发展高阶能力,促进有效的深度学习。

图片 5

图片 4

(1)以思维冲突情境为基础,激发深度学习欲望。本堂课以科学家的探索发现为主线,创设能引起学生思维冲突的情境,学生在学习时便会产生较强的学习动机和内驱力,促使学生自主实现支架的攀升,完善被动运输知识概念体系。(2)以搭建教学支架为核心,改进深度学习策略。

第二部分是参会分享。本次活动授课的几位教师各具特色,他们张弛有度,深入浅出,体现出以下特点。一是丰富多样的情境创设,成为学科育人的重要载体。从不同视角出发,以媒体新闻、我国科技成就、科学史、真实科研、生活实际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学生完成本节课学习开好头、铺好路;而且情境贯穿课程,有始有终,形成闭环回路。二是新课标、新教材深入研读,成为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依托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几乎所有展示的教师都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做了合理调整,从材料顺序的呈现、取舍,到对教材资源的延展,尤其是评课专家对科学史或科研过程的挖掘,甚至完全对教材资源进行重整。

图片 3

图片 2


供稿:教科室

一审:胡光启

二审:吴元永

终审:马永文

责编:陈昱嘉

推送:信息中心


Baidu
map